新闻动态

主题发言一|第十五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


       

主题发言一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韩震教授主持。

吴晓明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中国一百年历史的本质规定。在马克思主义遭受“终结论”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力回应了这一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存亡的时代问题。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原因在于开启了新文明(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可能性,并使这种可能性具有现实性。

段忠桥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避免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二是聚焦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三是紧密结合中国现实。他进一步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

丁立群教授着重从实践哲学的视域解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功能,认为,其一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社会革命的理论;其二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继承为革命理论,实现一定意义上的批判功能;其三也是较为值得重视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层面对现代性进行的全面批判,为我们克服西方现代性弊端、创造新的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乔瑞金教授以“三维构图”为模型阐释英国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理性原则、历史性话语、人道的原则等三个基本原则,不能忽略坚持人的全面解放的根本立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对此,应站在国际性全球化视野,以批判性话语认识21世纪英国的马克思主义。

王凤才教授概述了阿多诺对现代性的解构。指出,其瓦解主体主义的原则实现了哥白尼转向的回转;否定辩证法瓦解了现代性的统一性的逻辑;阿多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实现从形而上学批判到现实性批判的转轨。

韩秋红教授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进路与范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群、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群的总结概括,阐释当代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致思路向在于“围点打援”式的系统化、谱系化研究,为面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建构话语体系、推广人类文明新型态探思现代性批判的经验启示。

对第一场主题发言,孙利天教授总结到,专家们的发言充分彰显了50后学者的学术风格、学术特征,一是展现宏大叙事的主题重大性、根本性;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同生命意义的寻求相结合,彰显强烈的家国情怀;三是所展开的论述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明证性特征。此外,他还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三个坐标系:两千多年哲学史的坐标系、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坐标系、宏观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坐标系。

微信编辑:孙颖  苟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