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在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了我所第153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论坛题目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意义”,主讲人是马俊峰教授。论坛由陈治国副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马俊峰老师首先从为什么我们要讨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意义”这个问题入手。马克思曾说过“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而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财富在列宁之后的苏联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继承,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及发展过程被简化为机械化的、动力学的严格决定论。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我国哲学理论界,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但由于受苏联哲学教科书机械唯物论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尤其是方法论意义都并未获得与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匹配相对应的地位。
其次,马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般认为有“社会学之父”之誉的孔德最早提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他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实证地研究社会。斯宾塞同样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科学的研究,并特别强调“分工”对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作用。而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将国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基于对这些思潮,特别是对黑格尔关于国家有机体思想的批判,形成了他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马教授指出,马克思直接讨论社会有机体的论述并不多,可以理解为他是将社会是有机体当作一个默认前提,真正重要的是把有机体理论作为一种观察与思考的方法论,而这种方法论运用的典范就是《资本论》中体现的辩证法。基于此,马教授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基本思路与方法论原则去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认为应当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社会是一个活的发展着的有机体,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总和。社会作为有机体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需要有意识的活的有机体。第二,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以往形成的既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各具有一定的特殊规定性。第三,社会有机体有自己的骨骼结构(基本制度),也有自己的血肉、器官和组织。列宁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各个民族都是它的器官。我们现在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应当用有机体的观念去看。第四,社会形态作为社会的具体化存在形式,在时间的历时性上体现为社会形态的变迁,在空间上则体现在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形态基于不同的环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教授在此提出了“路径依赖”的重要性,最初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微小变化可能会通过生产和再生产的逐渐积累,开辟出新的途径,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模式。这绝不是按照一个统一的公式就可以解释清楚的。第五,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在这个新阶段展示出来并不断增强,人类已然成为一个命运攸关的共同体。然而资本逻辑的肆虐为人类和平发展制造了极大障碍,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最后,马俊峰教授指出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启示意义。首先,深入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基础性地位,把握唯物史观的真髓,努力克服机械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其次,深入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利于我们提高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三种生产”的有机联系,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定的深远意义,真正落实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第四,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利于我们深入地、同情地理解各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多样性,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
论坛在同学和老师们的一片称赞声中结束,大家都享受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供稿人:侯淑姝、张建保
照片采集:张震
统稿人: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