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研究所召开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哲学论坛”,出席论坛的有:北京大学的韩水法教授、复旦大学的张庆熊教授、武汉大学的朱志方教授和辽宁大学的陆杰荣教授,还有马哲所的各位师生。本次论坛由马哲所所长乔瑞金教授主持。
乔瑞金教授对各位教授能够出席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对本次论坛“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哲学论坛”做了主题开场白。首先,张庆熊教授为我们做了“语言与社会本体论”的报告。他从语言哲学中的主词与谓词之间的结构、语言的分类、语言分层的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哲学内在结构与社会本体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阐释了语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韩水法教授就“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类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两种新技术侵蚀了我们原有的哲学基础,并不断瓦解我们现有哲学的基础。当人的转基因问题实现之后,人的权力问题、人的性质的变化所带来的危机都撼动了我们原有的哲学基础。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机器的结合,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能活动。这些都引发了我们对传统哲学的规范性的认知。
朱志方教授就“21世纪的世界哲学发展”做了分析和探析。21世纪的英美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哲学学科的复兴,如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第二,核心学科的改变,心灵哲学的聚焦。第三,21世纪英美哲学对物理主义的关注。这为我们深入了解21世纪的英美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视野和核心观点的认识。
陆杰荣教授分析了西方哲学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存在独特的发展与规定性的问题。他指出,整个社会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发展中我们看到一个问题,人是一个问题,工具是一个问题,还有其他内容也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理解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考虑,在不同的框架内和理解中,怎样把内容框定、概念、对象表达在一起。
乔瑞金教授最后做了大会总结,并指出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新机器革命时代,即智能革命的问题。他认为,新机器革命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变化:第一,人工智能世界可能有格式塔方面的转变,比如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充斥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生产方式的统治力可能会史无前例的表现出来,对我们思想、组织结构、实践活动产生根本影响;生活世界的多样化,可能会无极致的放大。第二,新机器革命正在瓦解传统的学术意识,新机器革命时代,从存在论上看,主客体划界困难;从认识论上来说,如何来辨识人类实践和机器行为的差别和异同可能会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的困境,从而可能会模糊我们的学术准则;从价值论上看,如何理清所予与所授的界限,在智能化时代,可能会走向功利主义的极端化倾向,丧失传统的学术精神。第三,重塑学术的时代意识,时不我待,要树立善本意识,即新机器革命的本真存在问题;树立善念意识,即新机器革命的价值所有问题;树立善为意识,即新机器革命的实践指向问题。这些在21世纪的哲学发展中也将是重大的主题和方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讨论21世纪哲学发展、我们究竟会面对什么问题、形成一些什么样的思想意识、怎样引导实践进程等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主席号召研究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研究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会研究21世纪的世界问题。尤其我们现在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一带一路,都是些非常大的战略和国际性的问题。面向21世纪的哲学问题,将是长时段的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