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转发:第九届“批判理论论坛”在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2024年4月13日——14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东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东南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九届“批判理论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批判理论与技术文明。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等单位的近100人与会。

大会开幕式

大会合影

  开幕式上,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凌振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当前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重构着人类文明的面貌,迫切需要我们推进批判理论家对技术文明的反思,回应数字智能技术变革中的时代之问。本次会议聚焦“批判理论与技术文明”这一主题,期待与会者对技术文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批判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有深入的探讨,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他还介绍了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情况,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于1952年南京工学院时期的马列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硕-博-博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凌振教授致辞

  “批判理论论坛”发起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批判理论论坛”的筹建与历届举办情况。接着,他介绍了本届论坛的主题和相关议题。最后,通过梳理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史,王凤才论述了技术与理性、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明、技术与伦理、技术与审美、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他指出,科学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文明进程有所贡献,它使工业文明成为可能。在工业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在技术进步等于文明进步的经济繁荣背后,实际上是全面的奴役和压抑的日益加剧,是人的尊严的丧失。理性的工具化,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萎缩,导致现代化的片面化。由此,王凤才强调,要想克服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克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危机,拯救现代文明,关键在于重建合理性,即协调工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关系。他认为,后工业文明的科技文明,如信息文明、数字文明等仍然属于“技术文明”,而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未来文明发展方向。开幕式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硕副教授主持。

“批判理论论坛”发起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致辞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乔瑞金教授发言题目是《马克思“技术之善”的哲学思想探析》,他指出,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看作是“善的”,是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技术之善”是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意义的本质论断,这对于他的整体学术思想具有首要性意义。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技术本质的核心观点。他强调,当今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推进批判理论,我们强调法兰克福学派,但批判理论应回溯的更远,今天,应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以推进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乔瑞金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围绕“为什么说审美的核心就是拯救幻相——阿多诺的审美理论的启示”主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阿多诺把艺术作品既看作是现象,又认为是幻相,其原因在于艺术作品将自然精神化了。今天,我们在却遭遇了现代艺术中幻相的危机,或者说形而上学的危机,这主要因为启蒙破除了形而上学,使得艺术作品变成了艺术事实。但是,摆脱幻相是不可能的,因为幻相是艺术的本质。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围绕“商品拜物教与主体的诞生——从雷特尔看主体性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他基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和索恩•雷特尔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考察,指出马克思有关商品拜物教既蕴含有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意蕴,还与康德的先验哲学密切相关,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分析折射了商品交换的神秘形式,这一神秘形式既与主体的先验性相关,也与人的无意识密切相联;它既表明了先验哲学的认识论因素,也表明了商品交换中的无意识的发生学机制,即行动与思维的分离。他认为,不同于宏大叙事,雷特尔从商品的抽象性出发揭示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我们在思考社会存在如何决定社会意识时,应该避免宏大叙事所带来的问题。索恩•雷特尔对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分析,为我们多维度理解商品拜物教理论提供了新视野,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研究开拓了新路。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发言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霞教授探讨了“《启蒙辩证法》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批判的三个维度”问题,她认为,研究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的悖论,分析技术理性在控制自然和文化工业中自我持存的后果,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人类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术将人类解放出来,但这就像启蒙辩证法的一体两面。今天,技术理性的支配使人与客体、人与人相异化;技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使人的存在受到威胁。技术在文化工业的进展中,使得计算原则不断深入日常生活。因此,人也变得麻木并缺乏反思。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霞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意义在于,使得“锤子哲学”不再成为某小部分哲学家的专属,而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一般使命。哲学变成了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对秩序的无差别的轰炸。他认为,今天我们不应把批判理论狭义化。面对个人、集体与社会存在问题,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和商谈原则思想值得尊敬的,尽管他的学术走不出欧洲也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围绕“批判理论的二重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她指出,在马克思的语境下谈论批判理论时,我们必须先追问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什么。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叫做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今天,我们追问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以及技术批判时,需要思考它们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有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并对马克的思辩证法进行重新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发言

  本届论坛除设有4场大会主题发言外,还设置了3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有3场报告,共有约47人在分论坛上发言。

大会分论坛

  在为期2天的会议在中,专家学者围绕“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史研究”“学派技术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的生存境况影响研究”“数字资本、数字劳动、数字时代的技术政治与数字文明问题研究”“数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与审美乌托邦问题研究”“技术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问题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探讨。

闭幕式现场

  闭幕式上,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爱民教授和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分别作大会总结发言。周爱民表示,立足本土真实经验,尤其是立足技术文明对日常生活的广泛深入影响,我国的批判理论研究能够为西方的研究提供思想养料。我国的批判理论研究一方面并未受限于哈贝马斯主导的对批判理论规范性基础的讨论,主题丰富多元;另一方面能对传统批判理论家提出颇具挑战的观点。他指出,以批判理论的大量译介和研究作品为基础,以庞大的中青年研究队伍为后盾,我国的批判理论研究定将在世界发出耀眼的亮度。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爱民教授发言

  陈良斌有感于技术的迅猛冲击,认为人们被技术推到了时代的前沿,被动地去接受技术的拷问——人类文明的未来何去何从?他表示本次论坛的学者们选题高度聚焦,展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反思技术文明的多重面向,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批判理论研究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注重知识学层面的思想史探讨,而且围绕着时代之问自觉进入问题史研究,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学人的文化使命和学术担当。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发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