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概览

2021529日,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25所高校、科研机构、杂志社和出版社的5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在开幕式上,山西大学副校长孙岩介绍了山西大学和山西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祁传华副编审回顾了出版社与山西大学长期以来的合作情况,充分肯定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对推进和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的意义。乔瑞金教授对长期予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支持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希望丛书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开幕式最后,孙岩副校长和祁传华副编审共同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发行揭幕。

DSC_2994---------------.jpg

与会者就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第一时段的学术交流由祁传华副编审主持,参加讨论的共有八为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表示国内学者对欧洲大陆哲学比较关注,对英美哲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段教授对自己目前展开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做了介绍,充分肯定了山西大学乔瑞金团队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贡献,并倡导国内学界继续转向英美哲学的研究。

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提出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线的问题。他认为一方面要“往前做”,要以前沿跟踪的方式去捕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动态;另一方面要“往回做”,要做回到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他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应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框架上来研究,才能充分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资源。

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以“理论的旅行、越界与传导”为标题,对英美马克思主义与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他认为一方面可从英美马克思主义对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论做研究;另一方面可从欧陆马克思主义对英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做讨论。他以源自萨义德“旅行”和“越界”两个词项,说明英美马克思主义在接受卢卡奇思想的过程中削弱了批判理论的力量,然而理论传播超出范围之后又以在理论的传播和越界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差异性的再生产,反而又增强了批判理论的能量。列斐伏尔以空间生产引起了英语国家的关注,以“传导”为核心概念展示了多种可能性、差异性、多位的和多重节奏的空间意义,非归结为某一实体或归纳为某种抽象统一的空间概念。

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晓升教授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满足了存在论的需求了吗?”为题,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做了历史的梳理,包括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他以存在论需求所暴露的当代文明主体性缺失为现实依据,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为什么能够在现代社会引起流行的原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颜岩教授强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兼具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储备。他以“超越正义还是动态正义——赫勒的正义观及其对《哥达纲领批判》的解读”为题,阐释了赫勒在梳理三种正义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正义和不完备的正义概念,并对赫勒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范式。他进一步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意义,并表示目前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长治医学院李华荣教授表示,乔瑞金团队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形成“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这套丛书的出版,见证了一个学术团队持之以恒朝着一个研究方向的努力与发展。他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他进一步强调思想意义与理论意义的关系,指出理论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在于赋能社会,在于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对理论的选择要源自当下中国的实际发展。

清华大学夏莹教授阐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即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夏莹教授认为,中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跟着做”,逐渐转向“对话做”甚至会“带着他们做”的发展。夏莹教授还介绍了近期用星丛式的理解方式研究《资本论》的问题,她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并不是严格意义知性上的认知论,马克思还是在一个存在论的角度上谈论作为一个整体构图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图像思维式方式分析资本社会如何架构,而非作为一个认知系统或科学认知的方式进行绝对抽象的研究。同样,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也无法用类科学的方式对待社会现实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建刚研究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期刊特点,指出了办刊选稿的四个原则:第一,创新性。包括思想、方法、视角、资料、数据和评价方面的创新性;第二,学术性。关注富有创见的和聚焦学术热点的问题,揭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第三,现实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事物的历史发展角度寻找理论依据;第四,规范性。包括题目、摘要和注脚的规范性要求。

祁传华副编审对第一时段的学术交流做了一一总结与点评。下一时段的学术交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珍副编审主持,这一时段共有八位学者发言。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指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加强“四史”学习,即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他介绍了目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当代欧陆激进主义研究,强调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对文本精细的梳理外,还需要有宏观视野和概念的精确界定。

黑龙江大学杜红艳教授系统分析了东欧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理论的反思与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南斯拉夫实践派对正统马克思主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第二,思想的交流。东欧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产生过直接的交流,同时,他们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思想、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思想的交流。第三,成果的交流。在《新左派评论》中共同收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东欧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文章。第四,问题的交流。如哈贝马斯与赫勒的交流。她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加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融入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郑伟副教授以萨特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分析展开交流。他认为,萨特从弗洛伊德主义分析马克思从社会关系方面定义个人,可以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欧洲启蒙运动的态度。萨特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人的权力、人的欲望和人的精神需求是缺失的,马克思意义上现实的个人不是市民社会意义上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他把弗洛伊德主义运用在个体主体性的重建上,把弗洛伊德主义的视角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即关于现实的人的概念建构。

山东大学李勇副教授从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与英国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他从科学主义传统和历史主义传统分析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进行英国化和本土化的。科学主义传统表现为红色科学运动,从科学技术层面建构科学的意识,主张历史演变的关键在于社会关系和技术变革的联系。历史主义传统表现为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肩负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化的使命,关注底层史学观。在科学主义传统和历史主义传统的共同促使下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刘娟讲师阐述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问题。她以总体性和辩证法为主线,以意识形态论为主题,将整个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文化经验论,文化结构论和文化审美论。文化经验论标志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作为独特的问题框架和分析范式确立起来。文化结构论为主体设定了有待认同的理想位置。文化审美论通过用话语权力和身体主体的叙述方式研究意识形态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晓溪讲师谈了哲学观的问题,认为以往的哲学观带有知识论的色彩,而哲学观应该是具有核心支配力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从知识论视角探究马克思思想就会进入物质本体论假设和自然辩证法的学说,而这却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特别是批判价值和反思向度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整体来说可以分为:总体性、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这四个哲学观可描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构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鲁宝讲师以“日常生活的神秘化意识及其批判性超越”为题,认为对日常生活的神秘化意识的祛魅及其批判性超越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内容和理论旨趣。他指出,列斐伏尔不仅提出了日常生活平庸与神奇的二重性辩证法,且进一步提出了“战术与战略”之日常生活革命的双重性视野,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

山西大学陈治国副教授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丛书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出版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展示了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全貌,无论是从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推进国内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闭幕式上,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乔瑞金教授对此次学术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乔瑞金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本次学术交流,表示今天发言的十多位老师都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涉及到基础理论,还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问题。乔瑞金教授结合各位老师的学术交流就本次学术活动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乔瑞金教授认为这次学术交流是非常“实的”。第一,讲实话,各位老师的发言是在联系个人的教学、科研和实际的思考来真诚的讲问题的。第二,做实事,今天不仅见证到了实物,如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还见到了各位作者、各位老师,见证到了各位老师齐聚一堂在实打实地做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第三,面对实情,各位老师的发言都是面对着真实的中国的现实,都是在讲我们要怎么面对实情来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怎么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第四,真情实感,这种实感在于无论各位老师在做哪一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对各位都是有所感悟,而灵感就来自于悟性,有了灵感,之后会做出思考、论证,从而会出现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论认识。乔瑞金教授强调,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学术体系,不仅为我们所用,还要引领世界潮流。最后,乔瑞金教授指出,这次学术活动使得我们走向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实学”阶段。所谓“实学”,就是要以“实”为追求,以“实”来阐释我们的观点和思想。


                                        文字: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