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161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内容回顾

161“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重建

2023年10月12日下午4:00—6:00,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怀玉教授应邀做客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第161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重建”,讲座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于永成副教授主持,来自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

1cd9cee2e33046efa6d90ba85eed68a8.png


ea22cc904c094df2b2686db5138be633.png

讲座伊始,刘怀玉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问题的缘起,简明扼要地介绍其报告思路,首先他以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目的论抽象逻辑强制与西方中心论的空间话语误解为出发点,其次批判“全球现代性”这种虚幻的新普遍主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再次反思当代空间地理学科中的海洋和陆地学派的专业遮蔽性,最后研究中国本位的空间视角与话语体系的优缺点,引入康德的两大批判旨在从哲学角度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反思规定性的普遍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随后,刘怀玉教授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概括总结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种看法以及中国式现代问题的谱系学观点:西方现代化派、全球化批判派、世界体系派、本土派以及新现代化派,并由此依次展开相关论述。

刘怀玉教授从“话语”体系概念、空间化转向话语的核心逻辑、中国中心的历史观、西方中心论的误读、相关知名学者的学术理论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首先,他对“话语”和“空间化转向”进行概念剖析从而引发出报告主题,在他看来话语就是意识形态,即一种权力、知识和事实相结合的生成实践,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意志;所谓的“空间化转向”区别于牛顿的自然空间与康德的精神直观空间,是一种非地域、共时性与流动性的抽象化社会空间,空间是一个社会历史观的问题,是不断生产和在生产的过程,不仅是三维的还是四维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建话语上的主动权,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其次,他概括地介绍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观,通过西方史学观视野下的三种西方中心模式探讨从而指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观其实就是隐性的西方的东方主义。接着,他又提出了剑桥晚清中国史中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几种误读并由此强调在当今时代思考中国传统政治问题与西方现代化本身以及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进行转变,对,正确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最后,刘怀玉教授又对德里克“全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反思和自我超越、杜赞齐“亚洲哈贝马斯主义”的资本主义交往体系、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从西方的世界到中国的天下,汪晖的“20世纪世界体系论中得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得出中国既是海洋也是大陆枢纽、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突破史学界对中国的认识等观点进行总结,从跨学科的学术研方法搭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框架让抽象的东西活起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空间视角别开生面的新的话语,是一个以历史为横向、空间为纵向的由生存问题向发展问题、由被动向主动、由民族史向世界史转换的多重空间重构提升过程的真正意义上“新”的现代化的结论。

本次讲座听众反响热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人:冯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