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张亮教授分析了《新左派评论》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杂志,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期刊排名,以及常年保持在政治科学类期刊和跨学科综合性期刊的前30%长久不衰的原因。其根本就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编辑的策略。张亮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佩里·安德森的退隐与《新左派评论》的困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德森像新左派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从原本坚持在资本主义体制外从事社会运动转向回归大学校园。事实上,安德森有意以退为进对《新左派评论》进行调整。他选择让同为新左派历史学家的罗宾·布莱克本接替自己的职务。改组后的《新左派评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撒切尔主义批判、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危机等组织了成果丰富的讨论。《新左派评论》的“新”在于它反对、批判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两种既有左派政治与理论立场,但归根结底它还是“左派”刊物,即反对、批判自由主义这种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然而,九十年代《新左派评论》遭遇困境:(1)到底是不是左派立场。左派在接受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后,还是不是左派。(2)对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战争相对中立的立场。(3)政治立场上的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党的转向。为此,1993年,《新左派评论》13位编委会成员集体辞职,而此前已经有5位编委退出。虽然以安德森为核心的元老派继续控制了局面,但与英国左派运动显著脱节。
二、佩里·安德森向左回归与《新左派评论》的“更新”。安德森最终完成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认识,从向左回归做好了理论准备。安德森借助詹姆逊的工作再次确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有效性。安德森通过表达对詹姆逊的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看法,再次确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有效性。《新左派评论》必须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更新。安德森为“更新”后的《新左派评论》确立了四条原则:第一,坚持政治刊物的自我定位,兼顾经济学、美学、社会、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构文化政治学;第二,刊发的稿子会适应学术发展的新要求;第三,强化书评栏目的写作,办成学术争鸣的阵地;第四,立足英国,面向世界。
《新左派评论》汇聚、团结全球左派学者和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左派理论家,特别注重发掘、培养全球左派学术新人,为他们提供理论舞台,帮助他们走向世界。
本次论坛引发了在场教师和同学们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