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庆山西大学120周年系列线上报告四: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当代境遇

2022年5月6 日上午,我所庆山西大学120周年系列线上学术报告的第四场成功举办。本场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他报告的题目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当代境遇”。本次报告由我所陈治国教授主持。杨生平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功能”的论述,引出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并指出当前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刻不容缓,对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来说至关重要。


8a8e45fffcd84bd7a018c0845556bbbd.png


4b29c631c05c4b61b6b76fe6b8bcfe94.png

首先,杨生平教授分析了当代西方学界对“意识形态”语词的运用。他以大卫·麦克里兰、克利福德·格尔茨等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境遇,指出在西方学界语境“意识形态”是一个贬义用法。杨教授总结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学理基础。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意识形态属于衍生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科学涉及了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无法严格建立科学的理论,凡是建立的肯定是虚假的;马克思·韦伯也提到过价值中立论,意识形态明显具有阶级性;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奠定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西方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希尔斯、贝尔、李普塞特等人明确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第三个阶段是日本人福山以及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和普世价值。

其次,杨生平教授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从特拉西的“观念科学”走向“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使用”。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制并运用意识形态德文词ideologie,既不是在拿破仑意义上也不是在特拉西等人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境域中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讲的意识形态终结和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终结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意识形态终结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意识形态是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如果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关系不存在了,意识形态也就完结了,而关于意识形态永恒论是一种泛意识形态论,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杨生平教授在分析特拉西与拿破仑运用“意识形态”的语境分析中,指出特拉西所建立的作为“观念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是为拿破仑建立的社会制度找寻科学意识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具有为特定社会制度建立合理性理由的意义。任何制度都离不开意识形态,要完整理解这个社会,既要了解他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更需要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虽然是虚假的,但是在这个社会中存在并起作用,这又是真实的。

再次,杨生平教授分析了关于国外学界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性质的理解分为否定、肯定与中性三层含义。大卫·麦克里兰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否定性概念,有与唯心主义相联和与社会中的权力、资源不公平分配相关两层含义。英国学者约翰·汤普森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论战、阶级意识以及与传统相关三种含义。

杨生平教授从四个层面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做出了进一步分析。第一是认识论层面: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在认识论层面用虚假意识指称以往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们都是以唯心史观为基础。同时,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意识的含义。由此,列宁指出了“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第二是存在层面: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必不可少的存在,且是特定社会“合理性”的理由与社会凝聚的粘合剂。第三是社会论层面: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特殊利益普遍化的实质。第四是价值论层面:意识形态既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理由,也是特定社会个人存在的“合理性”理由。由此,任何意识形态必然蕴含“主体”因素与“主体”价值。但马克思恩格斯不承认人有先天本质并批判先验本质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体思想是主体与他者统一思想。

最后,杨生平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实质方面是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建构精神。批判精神方面,不是驳倒就可以,只有将其生成基础改变才可以改变种种虚假,这更体现出了一种革命精神,同时,意识形态理论再合理,如果在现实中不能达成所强调的目标,意识形态也会不攻自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建工作在当今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也更加艰难。一方面从社会存在角度看,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轻易找不到明显的重大社会裂缝,另一方面,面对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他物”与利奥塔“解构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强劲思潮,理论家一时也构建不起来科学的历史叙事。

在最后阶段,杨生平教授对参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陈治国副教授对杨生平教授再次表示感谢,对参会者表示感谢。本次讲座激起在场参会者的思考,并在互动板上表示受益匪浅。此次报告圆满结束。

                                             (马援、宋琳洁、翟睿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