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第十四章 价值与价值观

第十四章  价值与价值观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与形态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价值关系。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影响着客体能否对主体有意义以及意义之大小。

 

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动物性的需要,而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是实践的产物。客体及其属性也是在实践中被发现、规定和改造的。客体是进入人的活动范围的对象。人在需要的推动下从事实践活动,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

 

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价值关系;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主体性还表现为现实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第二,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的多样性导致的价值的多样性。价值主体是多层次的,既有个人,也有群体、人类,不同层次的主体,其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价值客体也是丰富多样的,同一客体有着多种属性和功能,“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第三,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他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价值之所以是客观的,就在于价值形成的基础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价值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作用是客观的;主体的存在、需要是客观的。人的需要与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价值的形态

价值形态是指价值的存在类型。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

 

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通过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的物质生活的前提,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界。

 

精神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人们主要是通过创造特定的精神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其精神需要,实现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精神价值的基本形式有道德、艺术、哲学以及科学等等。

 

交往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交往需要的价值。交往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社会条件,也是发展人自身需要和能力的社会形式。凡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交往活动,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的事物,都具有交往价值。

 

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物质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离开它,人类就不能生存。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则是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影响着物质价值的生成和发展。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也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构成社会生活的价值系统。

 

第二节  评价及其科学性

 

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

 

一、评价与认知

 

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

 

评价和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评价和价值是不同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评价是关于客观价值的主观判断。评价揭示价值,但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评价必须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客观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评价可能符合客观价值,也可能不符合客观价值。但无论符合与否,都不能改变价值的实际状况。

 

评价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认知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评价以价值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与人的需要、目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认知活动是主体趋向于客体的活动。它要把握客体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状况和规律,总是力图从认识内容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评价活动是使客体趋向主体的活动,它要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总是运用主体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对象,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的前提条件和主导因素。

 

评价和认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认知中包含着评价。认知对象的确立,认知目标和手段的选择,认知程序的安排,认知结果的理解等,都不能离开评价因素的参与。评价中包含着认知。评价不仅要以认知提供的事实材料为基础,而且在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认知的因素。其次,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认知为评价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认知提供事实性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主体了解客体的属性和本质以及它在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帮助评价主体准确确定评价的范围和目标,完整地把握客体的意义。评价又制约着认知。评价的正确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认知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认知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把事物的规律和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观念,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是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评价标准归根到底来说是人的需要,每个人、每个阶级、每个社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其需要来评价事物。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评价标准除受到需要的决定性影响外,还往往受到偏好、规范、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偏好是人们在长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偏爱和喜好。规范是人们活动的准则或规则,它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理想作为人的活动的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作为评价标准的需要,以及影响评价的偏好、规范和理想等因素,都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始终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甚至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三、评价的科学性

 

科学的评价是客观公正、全面有效的评价。要实现科学的评价,必须正确地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正确地把握主体的需要,科学地确立和运用评价标准。

 

第一,正确地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客体及其自身的属性是价值的承担者,人们对客体价值评价的正确程度,是与人们对它的事实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对客体及其规律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对它的评价就可能会越准确。

 

第二,正确地把握主体的需要。只有当人真正自觉意识到并正确反映主体的需要时,才会自觉地以此为尺度,从而正确地判断客体是否具有意义以及意义之大小。

 

第三,科学地确立和运用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除了正确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正确认识主体的需要之外,更关键的在于科学地确立并正确运用评价标准,特别是处理好个体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价值观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不是关于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具有什么价值的看法,而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

 

价值观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是形成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其二,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规范的本意就是规则、标准或尺度。它明确规定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其三,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价值信念、信仰是和价值理想同一序列的范畴。价值信念是关于价值理想的信念,是人们对价值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价值信仰不仅表示人们对价值理想的认同和确信,还意味着感情的皈依、真诚的信奉,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把握。

 

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需要的把握。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主体依据,自我意识是关于主体自身存在的意识。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社会生活,以及包含着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成为影响与决定他们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判断一旦被实践所证实、他的价值体验、价值情感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和看法。人们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回应着特殊的时代性问题,表现着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体现为时代要求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

 

二、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制约、规范着人的实践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价值观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第一,导向功能。人们在活动中总是根据价值观提供的目标选择活动的对象,根据价值观提供的价值尺度和标准评判具体事物,区分什么事物有价值,什么事物无价值,从而明了应该追求什么,应该避免什么,进而作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选择,确定行动的方向。

 

第二,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价值观构成个体的心里定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以它为尺度去确定事物的好坏,确定行为的正当与否,内在地规范、约束和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

 

第三,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粘合剂。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共同体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社会共同体的建立、维系和作用依赖于共同体成员价值观的相容和一致。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它造就了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力量,通过多种渠道,使这种价值观内化为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价值观。

 

第四,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给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人们在创造价值的各种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坚定的价值理想、信念和信仰能够使主体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使之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并能够激起卓绝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实践和认识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直至实现价值目标。

 

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它们反映了社会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人们多种多样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和利益等。价值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和带来价值观的冲突。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它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和世俗价值观、精英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观等。面对现代社会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人们需要积极地进行价值观选择。为此,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主体通过对客观规律与主体需要两个方面的把握,在使客体合乎规律地发生变化的同时,满足主体的需要。真理和价值在人的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真理的被确认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意义在于它“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真理和价值在人的活动中还彼此贯通,互相引导。真理总是有价值的,价值判断总是存在着真或假的问题;真理推动人们去发现和创造价值,价值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真理。

 

第二,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就个人而言,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社会的意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满足,才能生存、发展,成为价值的创造者。自我价值又不能脱离社会价值。个人是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成为现实的个体,人的自我价值要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和表现,人要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去显示自己的人生意义。

 

第三,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物质价值是保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具有基础性地位。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形态,包括真、善、美三种基本的价值形式。

 

我们不能离开物质价值讲精神价值,更不能抛开精神价值沉溺于物质价值。只有以崇高的精神价值来引导物质价值,才能不断提升人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结合与统一,功利与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最终达到自由这一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面对现代社会不同价值的冲突,社会需要积极地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