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在对一般的哲学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我们将着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继承和吸收了它之前的哲学和优秀成果,同时又区别于以往同时代的哲学,它的产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空中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呢? 这主要不是因为在此特殊时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出生了,而是说在此特殊时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大生产。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大工业已基本上取代工场手工业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法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德国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生产率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世纪3040年代在西欧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和起义。无产阶级要能够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就要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资本家剥削工人,从历史角度看虽有发展生产力(效率)的作用,但那是不公平、不正义的。马克思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就是要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和谐、实现个人自由。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成就主要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三大发现对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本性,从而为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条件。例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联系。进化论说明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进化发展的。这其中明显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以往哲学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积极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论,即否定了运动发展的主体绝对精神,继承了其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即否弃了对物质静止、孤立、片面的看法,继承了唯物主义。马克思拿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他们从事理论和社会活动的初期属于“青年黑哥而派”,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倾向于自我意识立场的唯心主义。大约从1843年起,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开始清算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标志,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提出了包括“异化劳动”、“对象性的活动”等一系列重要的见解。在《神圣家族》中,马恩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及其主观主义的变种,对社会生产、历史的发源地和历史的本质等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唯物主义探索,并接近提出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全部旧哲学作了纲领性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对历史的解释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而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逐出去。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恩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的。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又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事物,即只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放弃主体性原则;批评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即只坚持主体性原则,放弃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想法是,必须把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和唯心主义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而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实践中既包含着主体性原则,又包含着客观性原则。为实践的受动性、合规律性就是实践中的客观性原则,实践中的触动性,合目的性就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前者和“真 ”相通,后者和“善”相通。真与善结合起来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因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特点,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内容、首要观点和社会作用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作这样的确定,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或意义,一是符合哲学的本性,二是正确地处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本性是“追本溯源”、“穷究会通”,也就是说它是以探寻宇宙人生的终极根据、本体为使命的。因此,哲学不能将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感性的经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必须把最普遍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才符合哲学的本性。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哲学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必须处理的问题。在近代各门自然科学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前,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是不清晰的。那时哲学也研究今天具体科学的研究的问题。当我们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时,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很好处理了。规律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哲学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特殊规律。这样就将哲学中具体科学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把哲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了。因为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学研究又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世界观的内容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曾经是结合一起的。例如,赫拉克利特为,世界的本质是 “火”(物质),火是按一定的规则不断燃烧的(运动)。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分离了,到马克思这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统一起来了。这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合规律的过程。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和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因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时,都要既唯物又辩证地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哲学史上还曾经有过的话,那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过。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在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马克思的独创。恩格斯说发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和参与的,而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激情这些意识性的东西支配的,因而以往的哲学家都不敢肯定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而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说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连旧唯物主者都是这样,唯心主义就自不待言了。马克思独具慧眼,他认为,社会历史虽然是人们创造的,人参与其中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但是,社会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后,它就成为人身外的,独立于人的一种同物质自然一样的客观性结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不仅需面对“自在自然”这一物质世界,还要面对“人化自然” (社会历史)这一物质世界。把社会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及其结构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客观的必然形式。马克思说,“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这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这样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社会化、历史化、人化了,自然成为社会性历史性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断地进入到自然中去,社会历史也自然化了。这样被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开来的“自然”和“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即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统一起来了,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天人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实践。这些都体现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之特征,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上面我们讲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我们需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特征。因为实践就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而这就是“革命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修改、完善认识,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保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都是从实践性中引申出来的。这也说明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是说没有科学性理论的指导,革命性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它的目的也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完善化。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质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科学就是追求真理,求真,革命就是把不合人性的世界,即不好、不善的世界转变成符合人性的,好的、善的世界,就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即趋“善”。

 

    以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基本观点和社会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所在。正是这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别的一切哲学有了显著的不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不断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大致来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自己所创立的理论体系的自我阐释与完善。如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出了经典表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内在逻辑的分析,使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得到科学的证明,而且在哲学上充分地把握和发挥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使之被积极地运用于对经济运动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之中。此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传播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主持再版了已问世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系列著作,阐明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回击了各种攻击。

 

二是以梅林、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等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介绍。如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考茨基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梅林的《马克思传》等等。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哲学上,忽视辩证法,不同程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实证化和教条化,把历史唯物主义片面地解释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人的主观因素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他们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口号,试图主要地依循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渊源”,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历史辩证法为基本对象的“新马克思主义”。其早期代表包括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他们的缺点在于主观主义倾向。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结合俄国革命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在于:一在《哲学笔记》一书中,他首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观点。通过对辩证法内容的深入探究,列宁概括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要素,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还从世界观的高度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重要思想,具体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是列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哲学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如1917年完成的《国家与革命》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歪曲,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为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的强大思想武器。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在革命与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坚持和发展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在对一般的哲学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我们将着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继承和吸收了它之前的哲学和优秀成果,同时又区别于以往同时代的哲学,它的产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空中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呢? 这主要不是因为在此特殊时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出生了,而是说在此特殊时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大生产。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大工业已基本上取代工场手工业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法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德国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生产率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世纪3040年代在西欧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和起义。无产阶级要能够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就要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资本家剥削工人,从历史角度看虽有发展生产力(效率)的作用,但那是不公平、不正义的。马克思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就是要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和谐、实现个人自由。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成就主要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三大发现对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本性,从而为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条件。例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联系。进化论说明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进化发展的。这其中明显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以往哲学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积极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论,即否定了运动发展的主体绝对精神,继承了其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即否弃了对物质静止、孤立、片面的看法,继承了唯物主义。马克思拿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他们从事理论和社会活动的初期属于“青年黑哥而派”,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倾向于自我意识立场的唯心主义。大约从1843年起,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开始清算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标志,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提出了包括“异化劳动”、“对象性的活动”等一系列重要的见解。在《神圣家族》中,马恩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及其主观主义的变种,对社会生产、历史的发源地和历史的本质等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唯物主义探索,并接近提出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全部旧哲学作了纲领性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对历史的解释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而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逐出去。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恩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的。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又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事物,即只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放弃主体性原则;批评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即只坚持主体性原则,放弃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想法是,必须把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和唯心主义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而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实践中既包含着主体性原则,又包含着客观性原则。为实践的受动性、合规律性就是实践中的客观性原则,实践中的触动性,合目的性就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前者和“真 ”相通,后者和“善”相通。真与善结合起来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因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特点,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内容、首要观点和社会作用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作这样的确定,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或意义,一是符合哲学的本性,二是正确地处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本性是“追本溯源”、“穷究会通”,也就是说它是以探寻宇宙人生的终极根据、本体为使命的。因此,哲学不能将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感性的经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必须把最普遍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才符合哲学的本性。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哲学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必须处理的问题。在近代各门自然科学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前,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是不清晰的。那时哲学也研究今天具体科学的研究的问题。当我们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时,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很好处理了。规律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哲学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特殊规律。这样就将哲学中具体科学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把哲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了。因为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学研究又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世界观的内容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曾经是结合一起的。例如,赫拉克利特为,世界的本质是 “火”(物质),火是按一定的规则不断燃烧的(运动)。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分离了,到马克思这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统一起来了。这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合规律的过程。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和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因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时,都要既唯物又辩证地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哲学史上还曾经有过的话,那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过。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在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马克思的独创。恩格斯说发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和参与的,而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激情这些意识性的东西支配的,因而以往的哲学家都不敢肯定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而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说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连旧唯物主者都是这样,唯心主义就自不待言了。马克思独具慧眼,他认为,社会历史虽然是人们创造的,人参与其中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但是,社会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后,它就成为人身外的,独立于人的一种同物质自然一样的客观性结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不仅需面对“自在自然”这一物质世界,还要面对“人化自然” (社会历史)这一物质世界。把社会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及其结构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客观的必然形式。马克思说,“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这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这样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社会化、历史化、人化了,自然成为社会性历史性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断地进入到自然中去,社会历史也自然化了。这样被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开来的“自然”和“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即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统一起来了,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天人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实践。这些都体现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之特征,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上面我们讲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我们需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特征。因为实践就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而这就是“革命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修改、完善认识,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保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都是从实践性中引申出来的。这也说明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是说没有科学性理论的指导,革命性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它的目的也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完善化。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质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科学就是追求真理,求真,革命就是把不合人性的世界,即不好、不善的世界转变成符合人性的,好的、善的世界,就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即趋“善”。

 

    以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基本观点和社会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所在。正是这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别的一切哲学有了显著的不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不断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大致来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自己所创立的理论体系的自我阐释与完善。如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出了经典表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内在逻辑的分析,使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得到科学的证明,而且在哲学上充分地把握和发挥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使之被积极地运用于对经济运动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之中。此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传播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主持再版了已问世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系列著作,阐明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回击了各种攻击。

 

二是以梅林、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等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介绍。如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考茨基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梅林的《马克思传》等等。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哲学上,忽视辩证法,不同程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实证化和教条化,把历史唯物主义片面地解释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人的主观因素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他们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口号,试图主要地依循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渊源”,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历史辩证法为基本对象的“新马克思主义”。其早期代表包括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他们的缺点在于主观主义倾向。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结合俄国革命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在于:一在《哲学笔记》一书中,他首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观点。通过对辩证法内容的深入探究,列宁概括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要素,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还从世界观的高度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重要思想,具体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是列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哲学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如1917年完成的《国家与革命》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歪曲,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为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的强大思想武器。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在革命与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坚持和发展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